陶隱居本草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陶隱居本草,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456-536年)所撰醫藥類道經,又稱《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在醫藥學上的貢獻很大,所編《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曾總結上古積累的藥物知識,共收錄藥物三百六十五種,而陶弘景則對《神農本草經》進行了整理校訂,增加了一些魏晉以來醫家新發現的藥物,共收藥物七百三十種,比《神農本草經》增加近一倍。據陶弘景〈本草序〉所說:他在茅山覽本草藥性,分別科條及仙經道術所需,並〈本草序〉合編爲七卷。《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爲上、中、下三品,而陶弘景則按照藥物的天然種屬,將之分爲玉石、草木、蟲魚、禽獸、果菜、米食、有名無實七類。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將藥按五味分爲酸、咸、甘、苦、辛,並與陰陽五行牽強掛勾,而陶弘景則按藥物的藥性將之分爲寒、微寒、大寒、平、溫、微溫、大溫、大熱八類。這種分類法對隋唐以後本草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可惜《陶隱居本草》已散佚,僅在敦煌石窟中發現〈序錄〉部分,宋唐慎微撰《證類本草》也保存了《陶隱居本草》的部分內容。

參考文獻

  1. 《陶隱居集》〈本草序〉,《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九,《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