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醪觀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酥醪觀位於廣東博羅縣西北的羅浮山幽谷之中。東晉時由葛洪所創建,初名為「北庵」。傳說秦朝安期生會觴神女於玄丘,於觀內釀泉酣酒,共談玄機,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各乘飆車而去,而「為酥為醪之味,散於諸天」,故名為「酥醪觀」;又傳赤松子曾雲游至此,故又稱神仙古洞。歷代均修葺與增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雍正五年住持柯善智重修。

酥醪觀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蓬萊閣、齋堂、客堂、道舍等,觀門石刻匾「酥醪觀」三字為清代香山鮑俊所書。殿內供奉雷祖呂純陽祖師和葛洪葛仙翁。正殿前有高八米的亭台,是住持訓示徒眾及打醮傳經的地方。正殿牆上有〈重修酥醪觀碑銘〉、〈重修酥醪觀碑記〉、〈酥醪觀林園種梅書〉等碑文。正殿左側的蓬萊閣,內存清代的「聚寶爐」花盆和混元古道床。觀前有荷池,夏天荷香四溢,人稱蓮池。穿過迴廊,就是獨擅幽勝的「浮山第一樓」,兩邊有「小樓容我靜;大地任他忙」的楹聯。觀後山頂的駐鶴亭,遙可賞望雲海和山下風光,近可觸及有「南粵第一瀑布」之稱的白水門瀑布。溪水自百米高的崖頂直瀉,騰飛三級陡坡奔赴龍潭,其壯觀處,以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形容貼切不過。白水門下,有一巨石名曰:「忘機石」,據說:「游人坐此石,可以忘機」。自忘機石沿溪而下有「七姐潭」,傳說七姐每年七夕下凡,於潭中嬉水沐浴。

「釀泉」位於斗台下首,泉水清澈甜美,以之釀酒,泉香而酒洌。傳說唐朝韓愈、宋朝蘇東坡也慕名前來酥醪觀拜飲釀泉,瞻仰聖地。釀泉前百步,有石塊壘築的高台,名為「逍遙台」,意謂脫離凡塵,靜心修道者,皆逍遙自在。台對面山坡有松蔭亭。在道觀南山溪中,沿西流水下行,有一灶型渦石,相傳是仙人煎瓊煉液的大鍋,灶額上題有「煮石處」三字。急流從石灶口湧出,其勢轉緩,水入瀦潭,泓然若鏡,名為「凝碧潭」。

小蓬萊在半山腰,小蓬萊南兩座山後的黃仙古洞,過往是葛洪之徒黃仙常游歷之地。洞中有溪水自十餘米凹處飛瀉直下,壁刻「恐濤」二字。其幽靜者,上蔭嘉木,下匯清潭,不聞人聲,但聞瀑雨迸濺,使人有遺世獨立之感。其下清潭石壁上刻有「飛清」、「沁心」、「雲淙」等題字。據說為仙人所開,飲之能延年益壽。

過去,酥醪觀是弘揚中華道學文化的重要道教聖地。清光緒年間,酥醪觀觀主陳伯陶曾四出奔走,游說勸喻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結果,於1906年在廣州創辦了「暨南大學」。昔日酥醪觀香火之盛,名噪廣東,分觀設在廣州市大新路、東莞市石龍填、增城市西山村,方便各方善信焚香膜拜。誕節時,自各地前來的朝拜的巨富鄉紳、名流雅士更多不勝數。然飽歷一千六百多年風雨的酥醪觀,亦免不了有傾頹之象。九八年十月,由香港青松觀蓬瀛仙館等道教團體協助,酥醪觀展開大型修建工程。修建後的酥醪觀當又別有一番景緻。

聯絡及交通

地址:增城市荔城湘江路122號

電話:(020)9811001986

行走路線:

  1. 從博羅縣沖虛古觀至涅石壚,至桃子園下車,登茶山坳而入;
  2. 在沖虛古觀背後,石級路入山,經步雲洞天、小飛雲(蛤蟆石)到分水嶺,然後直上飛雲頂下白水門而入;
  3. 從增城縣正果蘭溪,沿山邊新開公路而入。

參考資料

  1. 《開壇演法》前言,酥醪觀黃誠倫主持,1998年十一月。
  2. 余信昌:〈羅浮山酥醪觀〉,《中國道教》9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