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生命學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這是千年來引導道教信仰者自強不息的生命觀,「我命在我,不在天地。」[1]。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道教都曾為中國古代生命科學的多個領域作出重大貢獻。

解剖學

黃帝內經》云:「夫八尺之士,死可解剖而視之」,早在魏晉時期道教就有解剖觀察的跡象。唐《黃庭遁甲緣身經》、《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等道經載有關於人體五臟六肺的描述,說明其時確已有解剖人體的實踐。宋代的解剖學是醫學史上的一次高潮,宋代道經《淵源洞真道妙繼篇》有關於人體解剖的記載。《道藏》中收錄有許多內視圖及五臟圖。唐宋書目及《道藏》中多著錄有與《黃庭經》有關的五臟六腑圖,如《黃庭五臟圖》、《黃庭五臟內景圖》、《黃庭五臟六腑導引圖》、《五臟旁通導引圖》。其中《黃庭五臟六腑圖》今存於《修真十書》卷54。宋吳簡《歐希範五臟圖》、楊介《存真環中圖》是解剖學史上最為稱道的解剖圖。

生理學

道教對人體有獨到的認識。道教認為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是「氣」,人類生命活動的一切都離不開氣。道教的元氣論一方面可從生命現象中體得,另一方面,又可以靈活地運用於對生命現象的解釋。《元氣論》云:「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貴者莫過於人之氣也」,《莊子》:「人之形,氣於聚」,《雲笈七簽》引《混元述稟篇》曰:「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稟二氣之和,冠萬物之首,居最靈之位,總五行之英,參於三才,與天地並德,豈不貴乎」。道教關於內臟器官的發生有自然化生的觀點。《道樞.會真篇》:「於是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關於胚胎發展的過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引北齊徐之才《通月養胎法》是關於胚胎發育及圍產期保健的重要著作。

經絡學說

《道藏》中保留了許多關於經絡的著作,如《黃帝內經靈樞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篡圖句解》都是專論針灸經絡的書,《淵源道妙洞真繼篇》是關於經絡的理論著作。

另外,在關於血液循環的問題上,道教一方面繼承和吸收了醫家的經絡學說,又建立了自己的獨特體系,有許多內容值得重視。

參考資料

  1. 《李約瑟文集》,遼寧科技出版社,1986年。《道家文化與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

註釋

  1. 《抱朴子.內篇》引古代道書《龜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