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逍遙,又作「消搖」,意為優遊自得、安閒自在。逍遙是《莊子》一書思想的核心,指一種獨立的無需任何憑籍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莊子認為人們不能達到逍遙的原因是「有待」,也就是需要依賴一定的客觀條件,如飛揚的塵埃和遊氣等都是被風吹著飛來飛去,可以扶搖而上九萬里的大鵬也依賴於風,因此它們算不上逍遙。真正的逍遙是要「無待」,亦即無所對待、無所依賴,擺脫一切客觀條件的束縛。無待需要「無已」,而通過「坐忘」則可以達到無已的境界,所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這樣就可以忘卻一切苦樂得失,達到一種泯同是非、泯滅物我差別的絕對自由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者,就是神人、至人、真人。莊子認為「神人」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駕御在六氣之上,超然於變化之外,並且「遊於四海之外」,「遊乎塵垢之外」(〈齊物論〉)。這種逍遙也是忘名、忘天下、忘形骸,不為世俗甚至是生死所累,做到「物不能傷」、「遺物離人而主於獨也」(〈田子方〉)。莊子的〈逍遙遊〉對於後來道教和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逍遙則萬物亦逍遙」是名士高人所追求的至高這境,也是人們在精神上所追求的庇護和自我慰藉。

參考文獻

  1. 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 張榮明等:《莊子傳奇•莊子百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