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稱,「志異」是記述奇異故事的意思。其中有傳奇、志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爲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全書有短篇小說四百九十一篇,多描寫狐、魔、花、妖故事,以此來概括清代的社會關係,反映十七世紀中國社會的面貌。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爲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該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清代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書中寫得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該書〈成仙〉、〈嶗山道士〉、〈考城隍〉等道教題材故事,反映了清代社會道教在民間的影響。《聊齋志異》成功地塑造了衆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該書雖爲文言體裁,但凝練之外又極富形象傳神的表現力。該書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

參考文獻

  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