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學刊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老子學刊

9787553110721.jpg


出版:四川: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
書號:9787553110721
 

內容簡介

《老子學刊》在2014年創刊,主辦單位是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出版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現今出刊周期為半年刊。本刊各期皆會有特稿、老子專題研究、道學研究等專題。

各期目錄

2014年

特稿

  • 鄭在書:《周氏冥通記》的小說原型與文化認識結構
  • 張思齊:楚辭《招魂》與道教之關聯

老子專題研究

  • 王肅:世傳本《老子》「常道」探疑
  • 康得衡:以道治國舉重若輕——「治大國若烹小鮮」新裁
  • 汪增陽:「道可道」新解
  • 周光明:中華文化中的數學(之一):萬物由何而生

道學研究

  • 姜守誠:放馬灘M14秦墓板畫中的宗教信仰
  • 李立政:藥王孫思邈晚年退居王屋山考
  • 林采佑:試論道家經濟思想對現代之含義
  • 張崇富:八仙研究學術史說略
  • 王家強:《太上老子清靜科儀》初探
  • 張永宏:論《陰符經》中的「人」概念——一個微觀視角的考察
  • 顏文強:奇門遁甲新解《陰符經》
  • 魏周琳:「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從中也立身」——淺論馮道道家立身處世的思想

道教與醫學

  • 陳雲鶴:經絡本質的探討

三教關係與傳統文化研究

  • 楊勝良:「仁」之否定與超越——論宋儒對「天地不仁」的解釋
  • 王義:成聖與成仙:儒教與道教生死觀之比
  • 謝金良:《封神演義》的宗教神學體系辨析
  • 石超:《封神演義》的儒家維度及其倫理困境
  • 屈燕飛:論析早期佛教與部派佛教心性論思想

高道玄韻

  • 李海龍:坐而論道——北京東嶽廟袁志鴻住持訪談錄


2015年

特稿

  • 張澤洪:老莊道家思想對道教唱道情影響研究
  • 詹石窗:金丹派南宗詩詞論要

老子專題研究

  • 謝清果、周亞情:無:道家內向傳播的獨特操作範式
  • 張青玄:小議「絕學無憂」
  • 李冀、王德舉:《道德經》與「身國共治」
  • 李惠生:試釋老子大道宇宙學——道生萬物學說
  • 陳飛:簡論《道德經》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道學研究

  • 張崇富、李平:張天師世家與雷法關係初探
  • 姚景強:王屋山道教的兩個高峰期
  • 蓋菲:晚清白雲觀方丈高仁峒道教思想研究
  • 孫偉傑:劉處玄修道思想略論——以詩詞、語錄、注文為中心
  • 亓尹:淺論六朝時期上清經系的奔星術
  • 梁琛:道家「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及其現代意義

三教關係與傳統文化研究

  • 楊辰鴻:五代西蜀道釋畫興衰探析
  • 顏文強:中國歷代度量衡演變源流述論


2016年第1期

特稿

  • 張思齊:《封神演義》的神性思維與散文藝術
  • 詹石窗、顧宗正:渦陽縣及天靜宮沿革考實

老子專題研究

  • 馬文增:《太一生水》新釋新解——兼論《太一生水》與簡本《老子》之關係
  • 王肅:《老子》第十七章新解
  • 李冀:淺論「複」的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以《易經》和《老子》為中心
  • 楊潔:試論《老子》「不爭」主張的三層意涵——以《老子》第八十一章為中心
  • 付騰月、聶偉偉:論《道德經》的「守中」思想
  • 彭必生:《道德經》首章的哲學解讀

道家道教研究

  • 王磊:淺析《黃庭經》之「膽」
  • 梁輝成:竟掇珠璣:杜光庭對隋唐道家與道教的總結
  • 周光明:中華文化中的數學(之二)——疾矢不行不止
  • 武清暘:宋真宗的道教信仰與其崇道政策
  • 楊子路:道教與中國傳統數學關係研究學術史回顧
  • 康得衡:道家思想的當代價值

三教關係與傳統文化研究

  • 顏文強:歷代中藥度量衡演變考論

書評

  • 趙晟:社會傳媒化時代下的老子之道與無為——評《〈道德經〉與當代傳媒文化》

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專欄

  • 寇鳳凱:奧修《老子心解》提要
  • 張培高、肖茜尹:《儒教與道教》述評
  • 張濤、張欽:道教養生學研究著作提要(之一)


2016年第2期

南宗派史

  • 蕭登福:南宗白玉蟾龍虎山正一道派之關係——兼論白玉蟾之生卒年歲
  • 李遠國:南宗道教歷史與傳戒授籙的考辨

南宗教理教義

  • 方寶璋:略論白玉蟾的道教思想
  • 李志鴻:白玉蟾與民間科儀
  • 曾勇:略論南宗道教與正一道之異同——以白玉蟾與張繼先修道思想為中心
  • 黃永鋒:白玉蟾修行工夫探略
  • 張欽、張濤:張伯端的內丹修煉思想及其貢獻
  • 于國慶:略論白玉蟾《道法九要》的思想要義
  • 楊燕:南宗教理教義及修道場所、家室諸問題考論
  • 蔣門馬:道教南宗修煉的「先命後性」考

南宗文學藝術

  • 詹石窗:南宗道教祖師白玉蟾行蹤與文化貢獻考論
  • 陳進國:古琴與修行——以宋代白玉蟾的詩文為例

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

  • 蕭登福:港臺三種道教類書提要
  • 楊子路:四種莊子研究著作提要
  • 何欣:三種敦煌道教輯校研究書目提要
  • 張欽、張濤:道教養生學研究著作提要(之二)


2017年第1期

特稿

  • 姜守誠:佛道《受生經》的比較研究(上)

老子專題研究

  • 謝清果:「道者萬物之奧」辨析——從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說起
  • 陳琦南:淺探老子的道德哲學思想
  • 韓煥忠:張純一對《老子》的佛學解讀
  • 馬斌:(偽)狄奧尼修斯的「神秘神學」與老子的「道」
  • 陳大明:老子「無心」視閾價值取向及其借鑒意義
  • 蔣波:老子隱逸問題新論

道學研究

  • 王永康:略論民國時期道教發展狀況——兼論主政者的信仰偏好對宗教政策的影響
  • 陳錩平:《內業》篇「是故」研究
  • 陳龍:國內海外道教學研究情況概述
  • 陳新:從《逍遙遊》到《齊物論》——莊子境界哲學的趣旨與深化
  • 何欣:道教內丹學典籍簡述
  • 李冀:試論漢代西王母形象的演變與發展

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專欄

  • 包力維:老子其人其書研究著作提要六篇
  • 賴慧玲:臺灣地區學者《老子》注疏研究部分著作提要
  • 程敏華:老子新詮——關於老子思想研究的八部著作提要
  • 胡瀚霆:《老子》解說通俗讀物提要八篇
  • 何振中:道家思想研究著作提要八篇
  • 袁今雅:「道家與道教概論」著作提要(選)


2017年第2期

特稿

  • 蜂屋邦夫:《老子》與心靈健康
  • 汪桂平:唐宋時期的海南道教——兼論白玉蟾成長初期的信仰環境
  • 姜守誠:佛道《受生經》的比較研究(下)

老子專題研究

  • 詹石窗:韜光養晦——《道德經》第七章解讀
  • 李曉龍:《老子》第一章究竟說什麼
  • 魯亞曦:釋讀《老子》首章的新視角
  • 許畫獅:拓展語文教學 品味國學經典——淺談《老子》的韻律美、修辭美、節奏美
  • 黃牛:自然合道:現實生活之母性五德——試論《道德經》智慧對現代男女和諧的指導意義
  • 田子耕:《道德經》「國之利器」的本義及其歷代注釋研究

道學研究

  • 馬文增:上博簡《恒先》新釋新解
  • 王肅:《說文·道》新釋
  • 朱展炎:道經中的心、神、性關係初探
  • 李鐵華:道教上清派傳經神話的降授傳統與女仙崇拜
  • 陳雅嵐:青雲譜道院考:一座淨明派千年道觀的歷史變遷

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專欄

  • 于國慶、亓尹:道家與道教的綜合擴展研究著作提要五種
  • 何江濤:道教研究工具書提要選輯


2018年第1期

老子專題研究

  • 詹石窗:身國共治——《道德經》第十章解讀
  • 盧涵:有和無的哲學意蘊:以老莊為基礎
  • 魯亞曦:釋讀《老子》第二章的新視角——兼釋第三十八、五十章

道學研究

  • 韓煥忠:直指禪髓認前茅——袁中道對《莊子‧內篇》的佛學解讀
  • 趙芃:現存碑銘中的洛陽下清宮
  • 胡瀚霆:林希逸《老子庸齋口義》的思想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 冉頂平、孔含鑫:論道教對武俠文化發展的滲透
  • 何欣:《悟真篇》的早期流傳
  • 陳錦平:《內業》篇「老不長慮」新釋

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專欄

  • 范靖宜:老、莊思想與天師道研究著作提要五篇
  • 褚國鋒:道教宗派研究著作提要三篇

書評

  • 陳德述:觀象感通、寓易於詩——《周易縱橫感應詩》序
  • 徐瑩:老學與傳播學碰撞的饕餮盛宴——讀《大道上的老子:《道德經》與大眾傳播學》有感
  • 范佩佩:集百年道學之精華,成文化傳承之偉業——《百年道學精華集成》述評


2018年第2期

老子專題研究

  • 韓煥忠:華岩聖可對《老子》的佛學解讀
  • 賈慶軍、陳振傑:老子與黑格爾的宇宙觀和辯證法之比較
  • 李海瑞: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章句新釋
  • 耿曉輝:老子道(氣)論背景中的“文氣說”內涵與現代啟示

道學研究

  • 李黎鶴、李遠國:陰陽與太極:探尋道家思想的根源
  • 徐儀明:忽思慧《飲膳正要》道教醫學觀念與元代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 丁常春:冉道源內丹性命思想概論
  • 顏文強、楊娜:道教內丹「先天炁」與「後天氣」內涵異同考辨
  • 李丹陽:論竹在道教道俗生活中的應用
  • 石元萍:性分、複性與無性:成玄英「性」論語境探析

傳統文化與三教關係研究

  • 李裴:《管子》環境美學思想芻議
  • 鄭啟林:論書法美學中「媚」範疇的時代性特徵

高道玄韻

  • 羅永梅、曾勇:護壇演道舍我其誰——記龍鉉道人及其闡化道院
  • 唐理豐:蜀北高道楊太虛真人修身濟世思想探源

書評

  • 李懷宗:問學無遺力 卷卷集精華——詹石窗主編《百年道學精華集成》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