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王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海龍王,道教神祇,也稱龍王,實為印度佛教傳入後與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的結合。鳩摩羅什翻譯的佛教《妙法蓮花經》裡,共有龍王八位: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至十位,名稱也不同於上述八位。道教的龍王被認為是掌管海洋中生靈的大神,並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其形像多是龍頭人身。中國古代的大龍王共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如《封神榜》載: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據乾隆《臺灣縣誌》載: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禮。至於其名諱則見於明代徐道編《歷代神仙通鑒》。此外,道教《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四十七還載有東方發令龍王、西方肅政龍王、北方通生龍王、南方大明龍王以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諸方龍王等,道教中還有五方龍王(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諸天龍王(日月龍王、星宿龍王、天宮龍王、龍宮龍王等),清淨龍王、大地龍王、法海龍王、妙羅龍王等。

參考文獻

  1.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四十七,見《道藏》,第1冊。
  2. 明‧徐道編:《歷代神仙演義》(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