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過格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善過格,是佛教借用道教「功過格」形式而記錄人之善惡的簿冊。借鑒道教「功過格」形式而倡行佛教的「善過格」,是雲棲蓮池大師《自知錄》的創見。明朝隆慶(1567-1572年)萬曆(1573-1620年)間僧人釋袾宏(1535-1615年),世稱蓮池大師、雲棲蓮池大師、雲棲和尚,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他借用道教的《太微仙君功過格》,編寫出《自知錄》的「善過門」,大力推行每天以「善過格」來記錄信衆的善行和過失。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取法《周易》中「見善則遷,有過即改」之義,方法是在每天臨睡前,記錄當天所做善過的數目。如《自知錄》〈善過門〉例舉:父母歿致敬祭祀所費百錢為一善,置義塜所費百錢為一善,平治道路險阻泥淖所費百錢為一善,賑濟鰥寡孤獨癱瞽窮民百錢為一善,勸人出財作種種功德者所出百錢為一善。借人財物不還百錢為一過,廢壞三寳尊像所值百錢為二過,取不義之財所值百錢為一過,威取詐取百錢為十過,受賄而壞人官入人罪百錢為十過,借人財物不還百錢為一過。數目根據善過格逐事統計,月末年終總計所做是非善過,如此則「過」可以漸少,「善」可以漸增。蓮池大師推行「善過格」,在佛教界産生了廣泛影響。

參考文獻

  1. 明‧釋祩宏:《蓮池大師全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