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鎮之神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五鎮之神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中鎮霍山西鎮吳山北鎮醫巫閭山之神。古人認為天下九州各有一座山鎮,即揚州的會稽山、荊州的衡山、豫州的華山、青州的沂山、兗州的岱山、雍州的嶽山(吳山)、幽州的醫無閭山、冀州的霍山和并州的恆山,並認為這些名山可安定地德。這九座山中不在五嶽之列的沂山、會稽山、吳山和醫無閭山向來號稱「四鎮」。唐宋以後,朝廷以霍山與「四鎮」並列而號稱「五鎮」。

地理位置

  • 東鎮沂山:位於東濰坊臨朐縣境內,主峰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公尺。
  • 南鎮會稽山:位於浙江紹興南部,主峰香爐峰海拔354公尺。
  • 西鎮吳山:位於陝西寶雞陳倉區境內,有鎮西峰、會仙峰、大賢峰、靈應峰、望輦峰等十七峰。
  • 北鎮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錦州北寧市境內,主峰望海山866公尺。
  • 中鎮霍山:位於山西臨汾霍州市境內,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公尺。

國家祀典

歷史上五嶽和五鎮作為天下名山的代表,長期被列於國家祀典。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和十六年(596年),文帝先後下詔為四鎮和霍山立祠。唐天寶十年(751年),玄宗加封沂山為東安公,會稽山為永興公,嶽山為成徳公,醫無閭山為廣寧公,霍山為應聖公。北宋開寶元年(968年),朝廷確立了祭祀五鎮的制度。元豐八年(1085年)和政和三年(1113年),五鎮先後晉封為「王」。元大德二年(1298年),成宗加封五鎮為元德東安王、昭德順應王、成德永靖王、貞德廣寧王、崇德應靈王。及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撤去前代所封名號而僅稱「某鎮某山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五鎮之神的聖號。

北京西城品先農壇內五鎮之神的神位


歷代五鎮封號一覽

年代 東鎮沂山 南鎮會稽山 中鎮霍山 西鎮吳山 北鎮醫無閭山 參考資料
唐天寶十年(751年) 東安公 永興公 應聖公 成德公 廣寜公 《唐會要》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 成德王 《宋史‧禮志》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東安王 永濟王 應聖王 廣寧王 《宋史‧禮志》
元大德二年(1298年) 元德東安王 昭德順應王 崇德應靈王 成德永靖王 貞德廣寧王 《元史‧祭祀志》
明洪武三年(1370年) 東鎮沂山之神 南鎮會稽山之神 中鎮霍山之神 西鎮吳山之神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 《明史‧禮志》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