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洞经音乐,流行于中国云南省汉族、白族、纳西族的一种民间音乐,原为道教礼仪音乐,因其内容为颂唱《文昌大洞仙经》的经文而得名。这一音乐的产生无史籍记载,但它应与所宣讲颂唱之《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产生、流传、演变,以及“赕经”有著密切关系。“赕经”是对整个宗教礼仪活动的泛称,亦称为“做会”。“赕经”活动一般在供奉神灵的庙宇或寺观中举行,会期一般为三天或五天,内容以演唱的经文不同而有别。洞经音乐包括了吹、拉、弹、打、唱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其中又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称为“经腔”,亦称“经曲”。其唱词是经文中的韵文部分和诗词相近,有四言句、五言句、七音句等几种结构形式。经文中的第一部分属散文形式,是宣讲读念的部分。从经文的结构形式和其表演形式来看,它和唐代的“变文”及始于宋元间的“宝卷”(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讲唱形式)相类似。演唱“经腔”时有两种乐队伴奏形式:一种是用丝竹乐队伴奏,一种是用吹打乐队伴奏,后者多用于开经或收经之时。洞经音乐的器乐部分称为“曲牌”。曲牌主要用于各种礼仪活动时的配乐,如开坛、收经、祭神、敬献供品、念诵玄文浩表等,也作经腔的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