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帝”字在甲骨文中最早出现,对其本身的含义有两种比较普遍的说法:一是认为“帝”字形象花蒂的全貌,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为花蒂。一是认为是古代祭祀活动中,于旷野中堆积薪柴燃火以祭天,所堆积薪柴的形状,即为“帝”字之最初含义。据文献材料的记载,帝最初是指主宰万物的最高神,为天帝、上帝等的简称,自战国以后逐渐成为世间君主的称号,指那些能行天道、能得天道者。如伏羲、神农、黄帝,故而被后人称为帝。道教产生以后,吸收了帝作为神的观念,以帝来命名道教中所崇拜的一部分神灵。如道教认为五行之神主五方,故有东方神为“青灵帝君”、南方神为“丹灵帝君”、西方神为“皓灵帝君”、北方神为“玄灵帝君”、中央神为“元灵帝君”之说。

参考文献

  1.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