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术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儒术,指儒家的思想学说,也称“儒学”或“孔子之术”。“儒”本是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担任礼仪、教育等职务的知识份子,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想学说或学术流派,以孔子等人为代表。《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意即儒家与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一样,皆是谈论如何治理社会、人生的,只不过各家的观点不尽一致罢了。《汉书·艺文志》也曾对儒家的思想源流及学说内容做出过论述,其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这段话的意思是: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其职能主要是帮助君主治理国家;他们推崇尧舜等圣贤,重视“六经”和“仁义”,尊奉孔子为宗师。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修身之道德规范和治国之政治原则的,其著名主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其说受到了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的重视,并占据了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的主流地位。西汉时儒者董仲舒曾促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里的“儒术”或“孔子之术”,即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在后世曾有过很大的发展,并有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如汉代儒者曾以《书经·禹贡》治河,以《尚书·洪范》预言政变,以《春秋》事例决狱,以《诗经》歌句当谏书。后来,又有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等。

参考文献

  1.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李学勤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