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儒家,以先秦时期孔子为创始人的重要学派。因与春秋时代从巫、史、祝、卜分化出来的“师儒”有渊源关系,故称。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将之列为“六家”之一,《汉书‧艺文志》则列之为“九流”之一,称其“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该学派主张“仁政”和“德治”,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对鬼神持存疑态度。战国时期分裂为八派,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后世以孟子、荀子两派影响最大。战国至汉初,儒家在各学派中并无特殊地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曾演变出不同的形态,如汉代有以董仲舒、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魏晋有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儒道结合的玄学,唐代有以韩愈为代表的“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老的程朱陆王理学,还有贯穿于汉代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今文、古文经学。五四运动后,随著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儒家学说也日渐丧失了其统治思想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