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傀儡,傀儡是中国古代对木偶戏的称谓,也称“傀儡子”、“魁子”、“窟儡子”。傀儡传说起源于汉代,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载:傀儡源于汉高祖平城之围,陈平献计刻木为美人,立在城上以诈匈奴冒顿阏氏,“后人因此为傀儡”。《后汉书‧五行志》也有汉代“作魁儡”的记载,以为三国时马钧曾制作能表演各种技艺的木偶。另一说认为春秋战国时已有木偶表演,如《列子》载巧人偃师所制木人,其灵巧程度即如汉代的傀儡。傀儡戏在唐宋时期时已很发达,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窟礧子,亦称魁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傀儡为唐时“百戏”之一,每有节庆或帝王赠宴,多有傀儡戏的表演。唐玄宗〈傀儡吟〉诗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傀儡戏在丧礼中驱除邪煞的习俗,从汉唐时期一直延续至近现代。民间的新年迎春活动,有时也表演傀儡戏,清嘉庆《浚县志》载: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僚属迎春于东郊,“士人陈傀儡百戏,鼓乐前导”。 因傀儡戏具有除煞禳灾的功能,故近代民间傀儡戏多用于为庙会酬神。

参考文献

  1. 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卷九,《四库全书》本。
  2.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