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大道論 |編著=周固樸 |卷數=二篇同卷 |正統道藏分類=太玄部 |正統道藏字號=去 |涵芬樓本冊數=704 |新文豐本冊數=38 |三家...')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26
 
|中華道藏冊數=26
 
}}
 
}}
'''大道論''',原題周固樸撰,其生平不詳。書中引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似出於五代或宋初。《[[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書以老莊及《西升》,《內觀》等道經為本,廣論大道義理及修心體道,養生治國宗旨。全書分十八篇。其說大略以「重玄」為宗,謂大道虛無自然,通於萬物,乃萬物之妙本。虛無者,離名絕義之謂也。故體道者不可滯空執有,而應有無齊泯。心境雙忘,以至於悟道求道之心識亦忘,則與道契合。又稱道外無心,心外無道,即心即道。一切世法皆因心而生滅,滅心則契道,縱心則危身。故修道即是修心。無心、定心、息心、制心、正心、淨心、虛心,是為修心七要。又論述煉形保生,須神氣雙修,以陽煉陰,陰盡陽純而成仙證真。又謂無為是治國之本,大道為仁義之本,其說本於老子。
+
'''大道論''',原題周固樸撰,其生平不詳。書中引唐末[[杜光庭]]《[[ 道德真經廣聖義]] 》,似出於五代或宋初。《[[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書以老莊及《西升》,《內觀》等道經為本,廣論大道義理及修心體道,養生治國宗旨。全書分十八篇。其說大略以「重玄」為宗,謂大道虛無自然,通於萬物,乃萬物之妙本。虛無者,離名絕義之謂也。故體道者不可滯空執有,而應有無齊泯。心境雙忘,以至於悟道求道之心識亦忘,則與道契合。又稱道外無心,心外無道,即心即道。一切世法皆因心而生滅,滅心則契道,縱心則危身。故修道即是修心。無心、定心、息心、制心、正心、淨心、虛心,是為修心七要。又論述煉形保生,須神氣雙修,以陽煉陰,陰盡陽純而成仙證真。又謂無為是治國之本,大道為仁義之本,其說本於老子。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0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0頁。
 
[[Category: 太玄部]]
 
[[Category: 太玄部]]
 
[[en: Discourse on the Great Tao]]
 
[[en: Discourse on the Great Tao]]

2013年8月24日 (六) 10:46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大道论
编  著:周固朴
卷  数:二篇同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 去字号
涵芬楼本第704册
新文丰本第38册
三家本第22册
道藏提要:编号1028
中华道藏:道教论集道学论著‧全真文集
第26册
 

大道论,原题周固朴撰,其生平不详。书中引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似出于五代或宋初。《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以老庄及《西升》,《内观》等道经为本,广论大道义理及修心体道,养生治国宗旨。全书分十八篇。其说大略以“重玄”为宗,谓大道虚无自然,通于万物,乃万物之妙本。虚无者,离名绝义之谓也。故体道者不可滞空执有,而应有无齐泯。心境双忘,以至于悟道求道之心识亦忘,则与道契合。又称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一切世法皆因心而生灭,灭心则契道,纵心则危身。故修道即是修心。无心、定心、息心、制心、正心、净心、虚心,是为修心七要。又论述炼形保生,须神气双修,以阳炼阴,阴尽阳纯而成仙证真。又谓无为是治国之本,大道为仁义之本,其说本于老子。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