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據《史記》說,作者為春秋時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子」。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東漢時,隨[[黃老]]道的產生,《道德經》已演變為道教的經典,[[張陵]]、[[張魯]]的[[天師道]]即以《道德經》教誨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觀點解釋《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據《史記》說,作者為春秋時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子」。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東漢時,隨[[黃老]]道的產生,《道德經》已演變為道教的經典,[[張陵]]、[[張魯]]的[[天師道]]即以《道德經》教誨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觀點解釋《道德經》。
 +
 +
漢初對老子之書稱《老子》,而不稱《道德經》。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亦無經的名稱。晉王羲之書河上公古本《老子》雖然稱為「太上玄元道德經」,但卻無道經、德經或上經、下經名目,而僅稱上篇、下篇。目前所見的《[[老子想爾注]]》六朝寫本已殘,但有「老子道經上」字樣,由此可知此時該本已有「道經」、「德經」名目,但仍稱《老子》,而不稱《道德經》。西漢末楊雄已稱《道德經》,但為數很少。三國時王弼注《老子》,稱之為《道德經》,蓋「道德經」的稱呼從此普遍。河上公古本與傅奕本「道經」在上而為上篇,「德經」在下而為下篇,通行本亦皆如此。但帛書甲本和乙本皆「德經」在上,「道經」在下。「德經」的內容主要是寫「德」,但也夾雜著寫「道」,且各章獨立。
  
 
 以後從魏晉至隋唐,歷代都有道士詮釋闡發其義旨。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的六十餘家中,多半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國之道,有的以道德為宗,有的以非有非無為宗,有的以重玄為宗。其中老學[[重玄派]]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宋代以後,道教對《道德經》的詮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經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現存於世的《道德經》注解其中有多種收入《[[正統道藏]]》,從哲理、內外丹、[[易數]]等多角度加以詮釋,為研究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瑰寶。
 
 以後從魏晉至隋唐,歷代都有道士詮釋闡發其義旨。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的六十餘家中,多半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國之道,有的以道德為宗,有的以非有非無為宗,有的以重玄為宗。其中老學[[重玄派]]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宋代以後,道教對《道德經》的詮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經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現存於世的《道德經》注解其中有多種收入《[[正統道藏]]》,從哲理、內外丹、[[易數]]等多角度加以詮釋,為研究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瑰寶。
第9行: 第11行: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14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14頁。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26-331頁。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26-331頁。
 +
#古棣:《老子校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Category:道教經典]]
 
[[Category:道教經典]]
 
[[en: The Book of Dao and its Virtue (Laozi)]]
 
[[en: The Book of Dao and its Virtue (Laozi)]]

2019年6月27日 (四) 11:08的最新版本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据《史记》说,作者为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图书的史官)“老子”。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东汉时,随黄老道的产生,《道德经》已演变为道教的经典,张陵张鲁天师道即以《道德经》教诲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观点解释《道德经》。

汉初对老子之书称《老子》,而不称《道德经》。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亦无经的名称。晋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老子》虽然称为“太上玄元道德经”,但却无道经、德经或上经、下经名目,而仅称上篇、下篇。目前所见的《老子想尔注》六朝写本已残,但有“老子道经上”字样,由此可知此时该本已有“道经”、“德经”名目,但仍称《老子》,而不称《道德经》。西汉末杨雄已称《道德经》,但为数很少。三国时王弼注《老子》,称之为《道德经》,盖“道德经”的称呼从此普遍。河上公古本与傅奕本“道经”在上而为上篇,“德经”在下而为下篇,通行本亦皆如此。但帛书甲本和乙本皆“德经”在上,“道经”在下。“德经”的内容主要是写“德”,但也夹杂著写“道”,且各章独立。

以后从魏晋至隋唐,历代都有道士诠释阐发其义旨。据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统计的六十馀家中,多半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国之道,有的以道德为宗,有的以非有非无为宗,有的以重玄为宗。其中老学重玄派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宋代以后,道教对《道德经》的诠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现存于世的《道德经》注解其中有多种收入《正统道藏》,从哲理、内外丹、易数等多角度加以诠释,为研究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2.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43-46页。
  3. 牟锺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上编﹝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122-194页。
  4.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
  5.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6-331页。
  6. 古棣:《老子校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