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淮南子》''',漢代道家典籍,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著,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等。《漢書‧劉安傳》記載劉安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余萬言。」《漢書‧藝文志》則言:「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晉[[葛洪]]編《[[神仙傳]]》又記淮南王事曰:「養士數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內書》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章,論變化之道,凡十萬言。」該書流傳至今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漢書》所說《內篇》,一般又稱《淮南鴻烈》。中篇和外篇分別又稱作《淮南鴻寶》、《淮南萬畢》,現已佚散。該書是漢代道家的代表性著作,全書內容龐雜,旨在「論道」,同時又將道家、陰陽家、墨家、法家和儒家思想糅合起來,在後世有著巨大影響。該書現存二十一篇的篇目為:〈原道訓〉、〈俶真訓〉、〈天文訓〉、〈墜形訓〉、〈時則訓〉、〈覽冥訓〉、〈精神訓〉、〈本經訓〉、〈主術訓〉、〈繆稱訓〉、〈齊俗訓〉、〈道應訓〉、〈氾論訓〉、〈詮言訓〉、〈兵略訓〉、〈說山訓〉、〈說林訓〉、〈人間訓〉、〈修務訓〉、〈泰族訓〉、〈要略〉。
 
'''《淮南子》''',漢代道家典籍,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著,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等。《漢書‧劉安傳》記載劉安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余萬言。」《漢書‧藝文志》則言:「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晉[[葛洪]]編《[[神仙傳]]》又記淮南王事曰:「養士數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內書》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章,論變化之道,凡十萬言。」該書流傳至今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漢書》所說《內篇》,一般又稱《淮南鴻烈》。中篇和外篇分別又稱作《淮南鴻寶》、《淮南萬畢》,現已佚散。該書是漢代道家的代表性著作,全書內容龐雜,旨在「論道」,同時又將道家、陰陽家、墨家、法家和儒家思想糅合起來,在後世有著巨大影響。該書現存二十一篇的篇目為:〈原道訓〉、〈俶真訓〉、〈天文訓〉、〈墜形訓〉、〈時則訓〉、〈覽冥訓〉、〈精神訓〉、〈本經訓〉、〈主術訓〉、〈繆稱訓〉、〈齊俗訓〉、〈道應訓〉、〈氾論訓〉、〈詮言訓〉、〈兵略訓〉、〈說山訓〉、〈說林訓〉、〈人間訓〉、〈修務訓〉、〈泰族訓〉、〈要略〉。
 
==〈本經訓〉==
 
==〈本經訓〉==
  漢代道家典籍《淮南子》中的一篇,即 〈本經訓〉 。該篇 內容多宣揚「至人之治」,強調以道家「清靜無為」觀念來治理國家,所謂:「故至人之治也,心與神處,形與性調;靜而體德,動而理通;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憺然無欲而民自樸;無機祥而民不夭,不忿爭而養足;兼包海內,澤及後世,不知為之者誰何。」同時,又批評儒家的仁義禮樂等,如言:「夫仁者,所以救爭也;義者,所以救失也;禮也,所以救淫也;樂者,所以救憂也。神明定於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澹矣,貪鄙忿爭不得生焉。由此觀之,則仁義不用矣。」
+
 〈本經訓〉內容多宣揚「至人之治」,強調以道家「清靜無為」觀念來治理國家,所謂:「故至人之治也,心與神處,形與性調;靜而體德,動而理通;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憺然無欲而民自樸;無機祥而民不夭,不忿爭而養足;兼包海內,澤及後世,不知為之者誰何。」同時,又批評儒家的仁義禮樂等,如言:「夫仁者,所以救爭也;義者,所以救失也;禮也,所以救淫也;樂者,所以救憂也。神明定於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澹矣,貪鄙忿爭不得生焉。由此觀之,則仁義不用矣。」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陳廣忠:《淮南鴻烈解》(合肥:黃山書社,2012)。
 
#陳廣忠:《淮南鴻烈解》(合肥:黃山書社,2012)。
 
[[Category: 漢代道教經典]]
 
[[Category: 漢代道教經典]]

2015年12月26日 (六) 09:04的最新版本

《淮南子》,汉代道家典籍,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等。《汉书‧刘安传》记载刘安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则言:“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晋葛洪编《神仙传》又记淮南王事曰:“养士数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内书》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黄白之事,名为《鸿宝》;《万毕》三章,论变化之道,凡十万言。”该书流传至今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汉书》所说《内篇》,一般又称《淮南鸿烈》。中篇和外篇分别又称作《淮南鸿宝》、《淮南万毕》,现已佚散。该书是汉代道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内容庞杂,旨在“论道”,同时又将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和儒家思想糅合起来,在后世有著巨大影响。该书现存二十一篇的篇目为:〈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坠形训〉、〈时则训〉、〈览冥训〉、〈精神训〉、〈本经训〉、〈主术训〉、〈缪称训〉、〈齐俗训〉、〈道应训〉、〈氾论训〉、〈诠言训〉、〈兵略训〉、〈说山训〉、〈说林训〉、〈人间训〉、〈修务训〉、〈泰族训〉、〈要略〉。

〈本经训〉

〈本经训〉内容多宣扬“至人之治”,强调以道家“清静无为”观念来治理国家,所谓:“故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机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者谁何。”同时,又批评儒家的仁义礼乐等,如言:“夫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也,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澹矣,贪鄙忿争不得生焉。由此观之,则仁义不用矣。”

参考文献

  1. 陈广忠:《淮南鸿烈解》(合肥:黄山书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