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删除558字节 、 2010年11月20日 (六) 14:18
无编辑摘要
'''蔡洪造太上老君像碑''' 是陝西以外現存最大的一件北朝道教 像碑,建 於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 ,由蔡氏家族所造 ,原在山西 芮城縣西南15公里鄭家村東老子祠門前,祠毀後仍 立於道旁,現藏山西芮城永樂宮。 此碑是現存陝西境外最大的一件北朝道教造像碑。==造像內容==此碑 高3.59米(其中碑身高2.28 公尺 ,碑首高0.76 公尺 ),寬0.93 公尺 ,厚0.3 公尺 ,碑首碑座齊全。 蔡碑圖 三重螭首,四面各開一龕,造 像精美,書刻精湛 ,向稱芮城北碑之首 。此碑大約在清代發現,據傳由於精美非凡,各地官署不斷派人住村拓印,使村民疲於應對,不堪其苦,最後憤而鑿毀碑文,致使碑文大部殘損。
蔡碑三重螭首,四面各開一龕。 正面龕最大,屋形龕楣,作三脊四吻,屋頂中間裝飾有多重仰覆蓮花。左右屋角各懸一鐘。帷帳沿,左右二立柱。造像三尊,中間老君坐於高榻,蓄三縷長鬚,面殘,戴高冠,著交領寬袖衣,束腰帶高至胸,雙手握三足憑几,跣右足,衣褶垂於榻下。後有圓形頭光。左右各一侍者,立於蓮花上,著交領寬袖衣,雙手籠於胸前,頭戴高冠。龕內原有彩繪,可見赤黃二色交織。龕左右有供養人名題刻而無像,龕下橫列一排像主名:「劉曜光初五年冠軍將軍關內侯平陽太守豫州刺史太尉公蔡洪像碑一區」。以下為長篇發願文、蔡氏家族眾多人名及年號「大魏大統十四年」 ==造像特點=====榜題===此碑榜題中出現了一些圖像的名稱,有[[老君]]、立侍、飛仙、金剛、香爐、師(獅)子、天宮、坎(或堪,即龕)、鐘,這在北魏道教造像中是不常見的。老君即發願文所稱[[太上老君]],造像之主尊。立侍即老君左右二位侍者。天宮和龕,是對整個碑首造像的不同叫法,天宮指性質,龕是形式。鐘即懸於屋角的二鐘。金剛和獅子顯然直接來自佛教造像。飛仙應是對佛教飛天的改名。但是,飛仙、香爐、金剛和獅子則不見圖像,可知刻文並不與造像實際一致,當是套用了流行俗語。===蔡氏家族===蔡氏碑發願文和供養人姓名所構成的龐大、歷史久遠且榮耀之至的家譜值得注意。所列名單從遠祖到當代共有120餘人,其中多人任當地的太守和縣令(北魏至西魏時芮城為河北縣,屬河北郡),還有多人自北魏至西魏在各地任刺史、太守、將軍或縣令等重要職務,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家族網,應該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家譜樹的後端,似乎沒有懷疑的理由,尤其是北魏、西魏之當地官吏,應當是真實的。然其前端,時代越久遠則可信度越低。===老君造像和憑几的關係===此碑造像形式上也顯示了新的因素,首先是三足憑几作為老君造像的重要道具出現。關中地區的太上老君造像,其身分標誌主要體現於手持[[麈尾]]、戴道冠、束腰帶及蓄鬍鬚。憑几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及士大夫常用的家具,至北魏後期進入佛教圖像系統,作為維摩詰身分的道具出現。此像捨去了關中老君造像的麈尾,而把洛陽維摩詰造像的憑几移到了老君身上。此後憑几成為老君的標準道具,一直延續到明清
值得注意 此碑對兩種文化形式 一點是榜題中出現了一些圖像的名稱 重新認識與定位 顯示蔡氏 老君 、立侍、飛仙、金剛、香爐、師(獅)子、天宮、坎(或堪,即龕)、鐘,這在北魏道教造 中是不常見 具有重要 創新價值 老君即發願文所稱太上老君 此外 造像之主尊。立侍即老君左右二位侍者。天宮和龕,是對整個 首造像的不同叫法,天宮指性質, 側面小 是形式。鐘即懸於屋角 二鐘。金剛和獅子顯然直接來自佛教 造像 。飛仙應是對佛教飛天的改名。但是,飛仙、香爐、金剛和獅子則不見圖 由坐 ,可知刻文並不與造 變為立 實際一致 這也 套用了 這個時期的新氣象,此後 流行 俗語 於北周和隋
蔡碑對關中道教 造像 上也顯示 進行 新的因素,首先是三足憑几作為老君的重要道具出現。憑几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及士大夫常用的家具,至北魏後期進入佛教圖像系統,作為維摩詰身分的道具出現。太上老君作為漢文化的主神,其身分標誌主要體現於手持麈尾、戴道冠、束腰帶及蓄鬍鬚。芮城地處關中和洛陽之間,兼有兩地文化的因素。該碑冗長的供養人名單顯示 某些修改 可能與 蔡氏家族 來自河南, 在河南和陝西任官職,其中就有 在華山和北地郡任職 有關 此兩地 這都是當時的道教重鎮,尤其是北地郡,即耀縣一帶的所在地,領道教造像風氣之先,這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動因。 從蔡氏造像碑上可以看到,工匠對長安道教造像模式進行了某些修改,突出之處就是將洛陽維摩詰的憑几移到了老君身上,而老君手中的麈尾卻沒有出現。這似乎是在調整兩者圖像的特徵,捨去了關中老君的麈尾,加上了洛陽維摩詰的憑几。這種憑几從此成為老君的標準道具,一直延續到明清。另一方面,在北朝末期,洛陽及關中的維摩詰像同時也去掉長髯,更加接近菩薩像,以區別於老君。這似乎是對兩種文化形式的重新認識與定位,在這個意義上,蔡氏老君像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此外,碑側面小龕中的造像由坐像變為立像,這也是這個時期的新氣象,此後流行於北周和隋。 蔡氏碑發願文和供養人姓名所構成的龐大、歷史久遠且榮耀之至的家譜也值得注意。所列名單從遠祖到當代共有120餘人,其中多人任當地的太守和縣令(北魏至西魏時芮城為河北縣,屬河北郡),還有多人自北魏至西魏在各地任刺史、太守、將軍或縣令等重要職務,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家族網,應該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家譜樹的後端,似乎沒有懷疑的理由,尤其是北魏、西魏之當地官吏,應當是真實的。然其前端,時代越久遠則可信度越低。這個起源於河南汝南,在山西芮城執政的蔡氏家族,在造像碑上以圖像竪立著太上老君的神位,而以文字所描述的半真半假的家譜宣揚著家族的權威。 ==參考資料 ==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
 [[Category: 西魏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碑]]